一、“652工程”文件、材料
二、“652工程”珍贵照片
1.领导视察
2.建设工地
3.招生办学
三、相关文章
“652工程”开建序曲
1964年7月,根据党中央关于“平战结合、加强战争观念和加强三线建设”的指示,高等教育部(下称“高教部”)提出了《关于调整第一线和集中力量加强第三线建设的报告》,决定向三线地区迁建部分高等学校。我校(原华东化工学院)获准在四川省自贡周围选址创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代号“652工程”。高教部要求迁建工作3年内全部完成,且要在1966年的暑期就能招生开学。
接到内迁任务后,我校立即挑选若干骨干成立分院筹建组,有诸葛濂、蒋凌棫、张铸全、史定方、黄昌尧、石敏人、吴鹤年等10人参与,时任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黄岱甡负责分院筹建工作。
1964年10月,学校派出黄岱甡、诸葛濂、史定方等先遣人员,去四川的灌县、内江、自贡、宜宾等地作实地调研,察看了20多处,经反复比较以及与四川地方各级政府研究,最后决定将我校分院建在自贡市自流井区西北面的黄家山、珍珠山附近。
与此同时,学校一边组织人员起草《分院基本建设设计任务书》,一边抓紧时间与设计我校1953年梅陇新校区的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下称“华东设计院”)联系,请求他们支持我校分院的建设。很快,华东设计院选定了一批技术骨干,以承担起这项重要的设计任务。另外,为加快分院的建设进度,我校又与同济大学及其设计院商量,希望他们也加入到设计工作中来。最后,一支由华东设计院的工程师牵头、同济大学相关老师带队和学生共同参与的81人的设计队伍组建而成。
1965年春节前后,筹建组成员蒋凌棫、张铸全、黄昌尧、石敏人、吴鹤年等也赶往自贡,下榻于自贡市龙凤山公园招待所,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分院建设的现场工作之中。
1965年4月3日,华东设计院负责设计工作的金桃根室主任和负责土建、结构的2位工程师赶到自贡作调查,收集设计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其他设计人员则在我校总院蹲点调查研究,以吃透总的建设精神和具体要求。
首批57名设计人员(华东设计院17人,同济大学及其设计院师生40人)在同济大学设计院副院长的带领下,背上铺盖等大小行李包裹从上海启程,乘坐火车、汽车于1965年4月11日到达我校分院建设的目的地。
此前,筹建组先遣人员少,住在自贡市龙凤山公园招待所内。现在,一下子来了“大部队”,这个招待所住不下,只好增加别的地方。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在附近的沙湾找到了刚建成不久的滨江旅馆(大约是现滨江路3号)。
滨江旅馆还没有正式对外营业,室内的墙壁上仅涂了泥巴,还未来得及刷白石灰浆,房间里床位也没配上,只得找些草垫子打地铺来应急。旅馆的每个房间安排住6人,铺位面对面排列,住宿条件非常简陋。
是日,这批设计人员乘坐的火车到达成都比较晚,还要租借公共汽车辗转到自贡,所以大家到了旅馆都感到非常疲惫,就早早休息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晚上10点半左右,自流井地区发生了里氏4.6级的地震,而且震中就在珍珠山附近(现东兴寺街豆芽湾社区)。据当时在场的老师回忆:“房子开始摇动,人都站不起来,只听见屋顶上的小青瓦哗啦啦地一会儿倒向这边,一会儿倒向那边,特别是糊墙的泥巴还没干透,地震一摇晃,全都掉在了铺盖上。地震后,电也断了,四处一片漆黑,所有人都跑到了院子里,直到天亮才敢回房间。”
第二天一早,设计人员赶到珍珠山选址地察看,发现马路边的商店都受到了毁坏,瓦片、墙泥掉落,店内到处是被摔落和砸碎的商品,一片狼藉。
由于发生了地震,建设方、设计方、高教部都认为珍珠山选址不适合建化工类的高校,应果断放弃,另找它处。后经各方努力,很快选定了离自贡市区38公里外的邓关公社辖地黄坡岭为分院校址,高教部也于5月3日下达了同意换址的批文。
前方(自贡)的地震是突如其来的,但分院建设的决定不会就此取消,所以总院和设计方继续在增派财会、后勤、食堂、勘探、测绘等人马赶赴自贡,包括支援我校分院建设的复旦大学的黄作然、浙江大学的张振兴、李鹏程、卡守忠、姚忠恩、张振怀在内。黄坡岭校址确定后,所有筹建人员全部移师到要被征地拆迁的黄岭小学内办公。四川省规划设计院派出了罗青等3位同志一起参与现场的设计工作。5月6日,总院张江树院长、邵家麟、苏元复副院长亲自赶往自贡慰问分院建设人员和视察新选定的校址。
经设计人员分头行动,我校分院的总体规划和部分单体建筑的设计工作二三周内就绘制了出来。6月1日,总平面规划图获高教部批准。
根据国家建筑工程部的意见,我校分院基建施工由西南工程管理局和四川省建设局共同承担,四川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下称“省建一公司”)负责土建,西南工程管理局负责水、电、气等配套设施的安装。
1965年8月1日,“652工程”现场党委和现场指挥部成立,自贡市委书记处书记国书麟任现场党委会书记,自贡市计委主任苑心斋、省建一公司鲍俊川、我校黄岱甡、蒋凌棫等4人任副书记;省建一公司副经理王维任现场指挥部指挥长,省建一公司计划科科长蒋铁洲、我校钱昌彬任副指挥长。(为了加强领导,12月,总院又派龚德明前往自贡担任副指挥长,翌年“文革”爆发,他与钱昌彬、蒋凌棫等领导又回了总院参加运动,故龚德明在分院只呆了半年。又,黄岱甡副院长不长呆在自贡,但常去;丁西三是1969年12月去分院的,任革委会主任。)
8月15日,省建一公司的技术和施工人员进驻黄坡岭工地,“652工程”建设在各类施工机器的轰鸣中拉开了序幕……
1966年3月,上级有关部门调省建一公司去承建其他新的施工任务,我校分院的建设遂由建工部西南一局103工程公司第四工程处负责续建。
顺便一提,我校分院原在自流井区的选址,后被第一工业机械部用来新建东方锅炉厂,于1966年3月5日破土动工。东方锅炉厂也是“大三线”建设工程,由哈尔滨锅炉厂包建和上海四方锅炉厂、上海新建机器厂和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等援建而成。
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馆段义严撰稿
黄岭. 念兹在兹 唯此最美
——谨以此文献给黄岭校区管委会的全体同仁
李坚
因为工作需要,我将要离开黄岭去另一个校区工作。细细回想,不知不觉在黄岭已经工作了整整9年。比起黄岭的拓荒者,这9年的工作经历还是很短暂,但黄岭却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里。在黄岭的9年间,也许只顾忙于工作,并没太留意眼前的黄岭。此时,换个角度审视黄岭,才觉得黄岭是如此的美丽恬静、风韵醉人,突然间心底一种深深的留恋和不舍之情油然而生。此刻,黄岭的美丽在脑海里变得愈加清晰、栩栩如生了...
黄岭之美在于她与众不同的品味。黄岭的品味是由她的文化底蕴、发展历程和社会影响所烹调出的一种独特的醉人的味道,清心润肺、历久弥香。黄岭的品味是一副淡雅的山水画,画的底色就是黄岭树木的翠绿。这是一种宁静的色彩,一个禅悟的符号,一份对生命静静追寻的从容。黄岭的翠绿具有鲜明的人格特证、独特的生命价值和深邃的思想境界。一年四季,不论外面的世界怎样变换,黄岭总是在默默地“调和”着自己画板上的翠绿,让这幅画卷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黄岭的品味是一股回味无穷的花香。这股花香是一种自内而外散发出的迷人气息,是一种在人世间很难寻觅的自然芳香,让人闻过便终生难忘。黄岭的花卉大都色彩浅淡素净,甚至让人感觉不到花的存在。春天的香樟花、初夏的栀子花和白玉兰、盛夏的夜来香和黄桷兰、金秋的桂花、冬天的腊梅,都是于不经意间散发出细腻沉郁的、若隐若现的清香,使校园变得灵性十足、香气四溢,让人忘却忧愁和烦恼,使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黄岭的品味是一曲优美动人的旋律。清晨百鸟争鸣、引吭高歌,校园里到处都是鸟儿欢快的歌声。黄岭的鸟儿是极有灵性的,天刚蒙蒙亮时,只是几只画眉在枝头上轻言细语,像似甜美的问候,又似倾盖如故的邂逅...当第一缕曙光洒向黄岭,鸟儿的合唱开始了。画眉清脆的高音、斑鸠浑厚的中音、柞木鸟深沉的低音,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鸟儿的歌声,有机地融合了在一起。旋律婉转通幽、歌声悠扬空灵、歌词轻吟浅唱、音色通透清澈...整个人的灵魂都随着这美妙的和声飘荡在寂静的校园里,使人相忘于深情婉约的旋律中,给人们疲惫的心灵以妥贴的抚慰。黄岭的品味是一种只能意会的风韵,撩人心弦,深入骨髓,令人情迷意乱。黄岭的风韵没有形状,没有定势,似润物细无声的诱惑,似轻纱素裹的秀色,似娇娆妩媚的温柔...黄岭的风韵清秀孤傲、天生丽质,雅静脱俗、卓尔不群,让人深藏于内心遐思无限。这种风韵不论你人走多远,都是你终生挥之不去的牵挂,更是你不远千山万水重回黄岭的期盼。
黄岭之美在于她高贵纯正的品位。黄岭的前身是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可谓系出名门、血统纯正。1965年,一批来自上海的学者经过多次考察,确定在黄岭开始建设国防科技重点项目“652”工程。“652”工程是按照原华东化工学院1:1规划修建,根据国家要求,涉及国防科技的核化工等保密专业搬迁到黄岭。黄岭是当年国家确定內迁的四所重点高校,唯一完成建设并招生、培养了毕业生的校园。几十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变,黄岭却依然完整地保留着建校初期的原貌。校园内红砖素裹的实验楼、精工实习车间、高耸挺拔的水塔错落有致;家属区里弄堂式的筒子楼、通堂式的单身楼排列有序;当年建设者的青春气息无处不在,大上海的生活方式时隐时现。著名军旅导演舒崇福拍摄电视剧《徐茂和他的女儿们》的时候,因剧情需要,来到黄岭拍摄文革期间中国大学的校园外景。当走进黄岭,这位见多识广的导演完全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激动地说:“这样具有强烈历史印记的校园在全国已经很难找到了,一定要保护好!”学校50年校庆时,院士颜德岳夫妇回到黄岭,来到曾经居住过的化工四栋。仰望三楼,那刻苦攻关的夜晚、自己顽皮的孩子在楼道上耍闹险些坠落被邻居及时抓住、步行去邓关赶集、农村参加劳动等情形历历在目,夫妇俩不禁感慨万千、泪流满面。“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的哲理极其深刻。只要是你曾经居住过的寓所,每天开窗关门、洗菜做饭、上班休息等生活规律都会成为这座建筑节奏鲜明、旋律动人的乐曲。因此,不论你走多远、离多久,只要你重归旧地,面对这座建筑,一首只有你与这座建筑才能听懂的乐曲会油然而生。建筑的品位在你的心中就是因情而定,院士夫妇的真实情感再一次证明了这句名言的伟大哲理。前些日子,新校区的建设需要植入一些黄岭的元素,负责景观设计的同济大学景观设计院西南院的梁总与肖老来到黄岭考察。他们完全被校园的景色所折服,更为黄岭与上海的深厚渊源所感动。年过70的肖老像个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地说:“校园里的树木经济价值超过3个亿,但贵校与华东理工大学的历史渊源更加弥足珍贵,令人敬仰!”黄岭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地域偏僻、建设滞后、设施陈旧。但承担过共和国核化工研究和人才培养重任的特殊身世,仍难掩其地位显赫、气宇轩昂的高贵气质和品位,这是所有曾经在这里学习工作过的人们、以及第一次走进黄岭的人们共同的感受。
黄岭之美在于她优秀的思想品质。黄岭历经5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凝聚着几代川理人优秀思想品质的黄岭精神。“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的黄岭精神,是四川理工学院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川理人在实现教育兴国、知识报国远大理想的进程中,所积累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黄岭精神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 勤奋学习、拼搏进取的科学求实精神;知难而上、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奉献精神;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黄岭精神不仅充分体现了川理人勤奋求实、乐于奉献,爱国爱校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也是川理人负重前行、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等优秀思想品质的外在表现。黄岭精神就是深刻地塑造着这所大学的风骨与气质,是鲜明地彰显着这所大学的特色与魅力,是牢固地维系着这所大学的根脉与灵魂。置身于黄岭,人们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黄岭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能自觉地烙印上一种与这种大学精神相匹配的文化意识和思想品质。四川理工学院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黄岭精神居功甚伟、功不可没,正是黄岭精神凝聚了推进这所大学现代化建设的充足底气和坚定信心。黄岭精神所蕴含的优秀思想品质,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大学立德树人、创新发展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每一位置身于黄岭追求真理、培育思想的莘莘学子,只有读懂黄岭精神,才能铭记这所大学艰苦创业的历史而不忘本;只有秉持黄岭精神,才能把握自己当下勤奋学习、立志成才而不失根;只有弘扬黄岭精神,才能主宰自己未来勇于担当、报效祖国而不彷徨。几十年来,正是黄岭精神成就了一大批川理人报效祖国的梦想 ,他们有的成为了科学家、企业家、领导干部、私企高管、乡村教师...他们在不同的地点、岗位、行业,积极地为社会发展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他们共同的、鲜明的思想品质特征就是“乐观、吃苦、奉献、担当”。“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黄岭精神所蕴涵的诚实厚重的大学人文精神、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不断地升华我们的思想、激励我们的行动、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黄岭优秀的思想品质是川理人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是川理人“思想旅途”中永不熄灭的灯火,是川理人战胜千难万苦永不屈服的精神脊梁!
黄岭之美在于她高尚的道德品格。品格是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内涵、文明素养、理想信念等素质的外在表现。黄岭所具有的高尚的道德品格表现在其严于律己、乐于奉献、志存高远、勇于担当的博大胸怀。麻雀永远也飞不到青云之上,是因为它只盯着地面的谷物;雄鹰之所以能自由地翱翔于蓝天,是因为它的眼里装满了山河天地。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第一批拓荒者毫不犹豫地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到黄岭艰苦创业;为了减少占用耕地,拓荒者把校址选定在布满岩石的黄岭之上,把建设的艰难困苦留给自己,把大片平坦的良田留给村民;为了解决教师们的后顾之忧,党委书记隆贯一把进人的指标用来解决教师的家属工作,而自己的配偶却终身编外。正是这样高尚的道德品格,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每一个川理人的价值取向,使“勤奋求实,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成为每一个川理人的信仰纽带。正是在这样高尚的道德品格哺育下,精神文明之花在黄岭遍地绽放。黄岭的运动场是学生们锻炼、读书、交流的重要场所。不论有多少人、多少种活动,只要活动结束之后,把垃圾捡净带走成为了每个人的行动自觉。学生们以良好的文明行为呵护着运动场的美丽容颜。黄岭的每一间教室都安装了空调,在炎热的夏天,很少看见课后教室里有不关空调的现象。随手关电、节约用电已成为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加入党员服务先锋队、“萤火虫”爱心连,自愿走进敬老院、村小、社区,把爱心洒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用实际行动认真践行着大学服务社会、造福地方的诺言。为什么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黄岭的雷声最响、西风更烈?当你站在插旗山下的农田里,仰望山坡之上的黄岭,你对黄岭的困惑就会顿然醒悟:几十年来,黄岭就是以这样博大的胸怀和伟岸的身躯,为周边的人们承受了电闪雷击、遮挡了狂风暴雨!此时,你对黄岭这种高尚道德品格的敬仰,就会自觉地转化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强大动力。
回顾过去的9年时光,心里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愈加浓烈。黄岭,感谢你每天清晨陪我一起看日出、聆听鸟儿歌唱,与我一起用镜头逐光猎影、记录生命的轨迹;感谢你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陪我一起数星星、寻蛙鸣、赏花香,与我一起看流星闪过、共同感悟人生的真谛。我知道生命有许多种偶然,而死亡则是一种必然。在我今后的人生旅途上,你必将继续伴随着我一起走向生命的彼岸,成为承载我灵魂的一抹最美的绚丽彩霞。
黄岭,在即将离开你的时候,我想轻轻地告诉你:离开你,不是要抛弃你,而是要把你的品味和品位播撒在新的校园里;走出你,不是要疏远你,而是要让你的品质和品格在新的校园里继续传承弘扬。
黄岭,念兹在兹,唯此最美;心中藏之,无日或忘...
情系黄岭
【博主按】这是一篇感怀黄岭的佳作,透彻着作者对母校深深的爱恋之情,值得品读。由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陈于后荐来,谢了。
即将离别工作、学习、生活了22个年头的黄岭热土,我心中充满了无比留恋、依依不舍的深厚情感,难忘的黄岭情结飘然而至,恍如昨天……
难忘的是故乡情。我大学毕业之所以选择黄岭,在于她是我的第二故乡——自贡的骄傲。龙之乡、盐之都、灯之城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我的成长,既催生了我真挚之爱情的萌芽,更构筑了我和谐家庭的港湾。不是故乡,胜似故乡。当时,热血青年的我,既想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去亲吻和报答这神圣的知识殿堂又放飞自己青春的理想。
难忘的是校园情。清晨,每当我站在黄岭之巅,透过青翠欲滴的碧绿树丛去拥抱喷薄而出的朝阳时,去展望四周山水相映的田野和赤橙黄绿的景致时,我既深深的感受到了天地的博大、胸襟的宽阔,更在心旷神怡中品味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傍晚,当我漫步在幽静雅致、芳香清逸的林荫道中和山石林泉旁去捕捉夕阳下的余辉时,我往往冥思而飞扬、宁静而致远,总结着今天,思考着明天,脚踏着实地,心揣着希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曲径通幽,神定气聚。狂妄自满与停滞不前在她的熏染下随风远去,挫折与怯懦在她的感化下烟消云散。在一步步的前进中,我不断增加着自信、智慧和力量;在春夏秋冬的交替中,我不断冶炼着自己的素质、能力和才干。
更难忘的师生情。黄岭学子从开始时的几百人到今天的上万人,正是他(她)们给我带来的努力不已、永不衰减的心中激情。从莘莘学子的正人先正己的热辣目光上,我不断品味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而不敢稍稍放纵;从莘莘学子们孜孜不倦的期盼目光中,我感受到了“以其服心总能使人服口”的压力,从而感悟了教师职责的神圣光荣和求知求识的永无止境。在尊师爱生的民主文明中,我和学子们共同领悟着人格尊重和人情关怀的至美;在面红耳赤的切磋讨论中,我和学子们共同追求着真理的光辉和知识的深邃;在你抱我夺的篮球场上,我们共同挥汗如雨,享受着酣畅淋漓的人生,培育着公平竞争的精神;而在余音绕梁的歌舞场上,我则为“黄岭十佳”的青春放歌尽情喝采,陶醉于美妙快乐的境界。难怪有人说,人生之旅山高路远,惟有与青春激情相伴,所到之处才风光迭起,生命之树才永不枯败。
最难忘的同事情。黄岭的广大教职工几十年奋斗如一日,志同道合,辛勤耕耘,堪称为“勤奋求实”的黄岭人。他们在远离喧嚣中少了浮躁之气,在贴近宁静中多了关爱之心,在朴实中充满着智慧,在平凡中滋润着伟大。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是引以为豪的,是最难舍难分的。正是同事们、朋友们长期来的热情关心、巨大支持和无私帮助,我才得以祛除生活中的烦恼,克服事业上的困难,才能以磊落坦荡战胜患得患失,从幼稚无知走向成熟升华。
正是黄岭人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气慨,把自己的热血、汗水和精魂铸熔进了黄岭的每一寸土地,上下同欲,拼搏不息,荒漠之岭才变为令人向往的象牙之塔;偏僻之郊才成为熙熙攘攘、人才济济的高地。我们共同梦想、开拓,共同希望、欢乐。尤其为申研工作,我们精心准备、呕心沥血;为四校合并,我们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为新区建设,我们不畏艰难、夜以继日。正因如此,雄鹰,从黄岭奋翅起飞;蓝图,在我们手中化为现实。古老的黄岭始终奔涌着青春的血液,共同的奋斗不断凝结着真挚的深情。深情产生感激,眷念相伴祝福。最深深的感激每一位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朴实的黄岭人,最衷心祝福你们乘风扬帆正当时,欢歌笑语铸辉煌——好人平安,明天更好!
情到深处人自痴。别了,黄岭!暂时的离别,更陡增了我心中之情爱;匆匆的分手,掩不住我永久的思念。祝黄岭永远青翠欲滴,永远顺达,昌盛和美丽。
作者:赖廷谦。约2003年,时任四川理工学院党委书记。
【编辑:郭金全】